2. 中企身影闪耀:中国铁建领衔技术输出
在已公布的四大重点场馆合同中,中国企业已抢占先机。
2024年1月,中国铁建与沙特本地承包商Sama联合体以18亿美元中标吉达中央体育场项目,这座4.6万座位的海滨场馆将成为赛事季军争夺战举办地,其弧形钢结构穹顶与海水冷却系统设计彰显中国基建的环保智慧。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壁垒突破——由西班牙FCC建筑公司与沙特Nesma联合承建的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体育场,不仅拥有4.5万座位,更配备全球首创的全自动伸缩草坪系统与LED巨幕墙。
“这类尖端项目过去鲜少对中资开放,如今沙特为达国际标准主动寻求技术合作。”迪拜建筑工程顾问公司MEED总监拉希德·马尔祖克透露,至少6座新建场馆正与中企洽谈智能化管理系统集成业务。
3. 模式革新:PPP与外资准入破冰
沙特正打破传统政府包办模式,以公共私营合作制(PPP)激活市场活力。8月启动的费萨尔·本·法赫德体育场扩建项目,首次采用“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维护”全周期PPP框架,私营资本将获得20 - 30年特许经营权。
与此同时,体育俱乐部私有化进程加速:美国哈伯格集团7月成功收购阿尔霍卢德足球俱乐部,成为首个控股沙特职业球队的外资玩家。
“这些举措释放强烈信号:沙特正从‘封闭招标’转向‘透明竞合’。”普华永道中东基建事务负责人丽莎·阿米尔指出,新修订的《外商投资法》将建筑服务业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提升至75%,并简化PPP项目审批流程,极大提振国际承包商信心。
4. 挑战与机遇并存:中企需破解三大关卡
机遇背后暗藏考验。
首先,当地劳工政策要求外籍员工比例不得超过总用工量的20%,中企须加速培养本土技术团队;其次,极端气候条件下(夏季地表温度超60℃),场馆制冷系统与材料耐候性标准远超常规项目;再者,文化敏感性要求建筑设计融入伊斯兰元素,如麦地那体育场方案因穹顶纹饰争议一度搁置。
“成功者将是那些兼具技术实力与在地化智慧的企业。”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专家建议,中企可借鉴中国铁建“联合体投标 + 技术转让”组合策略,在钢结构、光伏一体化看台等优势领域输出标准,同时携手沙特本土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应对政策壁垒。
5.未来战场:从世界杯到“2040愿景”
这场基建竞赛的终点远不止于2034年。沙特“2040国家转型计划”明确将体育产业列为经济多元化支柱,规划新增2500座社区球场、15个国家级训练中心,并打造“体育旅游黄金走廊”。
迪拜投资机构Al Mal Capital预测,2025 - 2035年间沙特文体娱乐基建市场规模将保持年均18%增速,成为海湾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当利雅得的起重机群划破沙漠天际线,全球建设者正站在历史性机遇的十字路口。对于渴望掘金中东的中国企业而言,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