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乐伎纹玉带板
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带具的等级配用制度
公服
等级
材质及纹样
一品
玉、花或素
二品
犀
三品
金荔枝
四品
金
五品以下
乌角
常服
等级
材质及纹样
一品
玉
二品
花犀
三品
金钑花
四品
素金
五品以下
银钑花
六品、七品
素银
八品、九品
乌角
资料来源《明史·舆服三》
明 玉鱼龙花草纹带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展品展示
金镶宝带銙
明(1368 ~ 1644 年)
王玺家族墓 M7
正德七年(1512 年)王文渊墓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自北朝晚期以来,以不同质地、环扣与銙的计量来甄别官品等级逐渐成为礼制上的需要。腰带是明代與服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一套完整的定式,一般由20方带板组成。
此副腰带为金镶宝材质,以肘为界,前有十一:中间三方称为“三台”(中间一块方形,左右各一小辅条),一大一小,小者一对即谓“左辅右弼”;三台两边各为三枚桃形銙,即所谓“南斗六星”;桃形銙外接一对辅弼,以上为前之十一銙。与辅弼相接者为插向两侧的铊尾一对,铊尾多为圭形,肘后侧为大小一致的七方,称为“北斗七星”。
青玉带銙
明(1368 ~ 1644 年)
王玺家族墓 M14 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仅残存带銙,共20方。青玉质,玉片背后均有穿孔,底部相同。
金麒麟纹带銙
明(1368 ~ 1644 年)
长 4.8 ~ 10 厘米
王玺家族墓 M20 弘治十三年(1500 年)
王鉴墓出土
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藏
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灵兽,最早见于春秋文献《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又谓“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麒麟形象在交流演进中经历了多次变迁,出现了类马的独角麒麟、类狮的无翼麒麟、类龙的麒麟。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在东非土地上发现了中国传说中的麒麟——长颈鹿,并海运回国,促使全国上下掀起一股麒麟文化热潮。
来源:展览“土司遗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文物精品展”
深圳博物馆
展览馆
喜马拉雅
微博
深圳博物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