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赛季:联赛32场10球15助攻
很难不喜欢上这个既具备实力又极具观赏性的年轻球员,从沙尔克04时期开始,许多球迷就开始关注萨内,这也导致当勒夫决定在布兰特和萨内之间选择前者时,在足坛与球迷间引发了震荡。
那些吐槽肤色或者血统的阴谋论者可以歇歇了,勒夫的思路非常清晰,萨内确实是目前德转市场中身价最高的德国球员,在萨内成名的这三年,勒夫给过萨内一些机会,欧洲杯也带上了他,在前9场国家队比赛中,萨内没有融入德国队的体系,只交出1次助攻,在今年的友谊赛,勒夫再次征召萨内,并且让他在3场比赛中首发了两场,萨内表现惨淡,正是这三场比赛,让勒夫下定了决心。
伊卡尔迪 阿根廷 25岁
本赛季:联赛34场29球2助攻
正如萨内蒂所说,为了世界杯,伊卡尔迪已经做出了一切,他拿到了意甲金靴,带领国米时隔多年重返欧冠赛场,对于落选,伊卡尔迪也没有做出什么回应,毕竟阿根廷的进攻线人才济济,伊卡尔迪一直都不是桑保利的首选。
威尔希尔 英格兰 26岁
本赛季:联赛20场1球3助攻
太子终究在蹒跚中被更年轻的球员超越,索斯盖特选择了从没有大赛经验的奇克。威尔希尔参加过2014年世界杯以及2016年的欧洲杯,本赛季租借回归阿森纳后,威尔希尔一度状态回暖,重新赢得温格的信任。
斯莫林 英格兰 28岁
本赛季:联赛29场4球
在足总杯半决赛曼联2-1热刺的比赛中,斯莫林成功限制了凯恩,赛后,斯莫林曾公开表达对回归国家队的渴望,毕竟从索斯盖特上任后,他与国家队就开始渐行渐远。斯莫林、琼斯、马奎尔这三名中后卫,对任何主帅都会是一个苦恼的选择过程。
阿莱士-桑德罗 巴西 27岁
本赛季:联赛26场4球4助攻
在桑德罗与费利佩之间,蒂特选择了后者,对于桑德罗来说,这本是一个完成国家队交接的大好机会,毕竟费利佩已经32岁了,桑德罗自从加盟尤文图斯后就一直维持着良好的竞技状态,关于蒂特的选择,我们可以窥见到巴西队的野心,为了拿到一个好成绩,蒂特不愿意尝试任何存在风险的新选项。
拉波尔特 法国 24岁
本赛季:转会曼城后联赛首发9场
拉波尔特成名很早,身价也非常高,其实在毕巴首发的五年期间,拉波尔特从没有为法国成年队出过场,这着实令人费解,即使法国在近年来涌现出很多后场新星,作为其中一员的拉波尔特至少值得在友谊赛中争取到出场机会证明自己。
罗贝托 西班牙 26岁
本赛季:联赛30场1球7助攻
作为一名多位置属性的全能手,以及巴萨在近几个赛季的重要球员,罗贝托不幸的处于西班牙黄金一代的中后期,他无法撼动众多夺冠功臣在国家队雷打不动的位置。由于卡瓦哈尔在欧冠决赛的受伤,媒体曾一度报导罗贝托是补位的第一选择。
拉卡泽特 法国 27岁
本赛季:联赛32场14球4助攻
加盟英超的首个赛季,拉卡泽特的表现只能算马马虎虎,赛季后段,在奥巴梅扬加盟后,两人产生了不错的化学反应。至于国家队层面,在目前这支星光熠熠的法国队,吉鲁很容易被当做一块短板,拉卡泽特在世界杯进行交接本应该很有说服力。
拉比奥 法国 23岁
本赛季:联赛33场1球5助攻
当得知自己落选正式名单的那一刻,拉比奥反应剧烈,不仅拒绝进入候选名单,并发表公开信直接质疑了主帅德尚的决定,这也导致众多法国球员相继在社交媒体表示赞同或者批评的看法,这是否会再次造成法国队内部的混乱了?
马科斯-阿隆索 西班牙 27岁
本赛季:联赛33场7球2助攻
阿隆索在俱乐部度过了一个颇为不顺的赛季,其实阿隆索与罗贝托在国家队的境遇相似,在目前这支西班牙队,26、27岁的准国脚的境遇确实非常尴尬,对于落选,阿隆索回应到:“对于落选我早有预料,我没有接到电话,洛佩特吉没有向我解释落选的原因”。
瓦格纳 德国 30岁
本赛季:联赛14场8球1助攻
与纳英戈兰一样,瓦格纳在得知自己落选后气愤的宣布从国家队退役,从德国队的最终名单来看,瓦格纳应该是对32岁的老将戈麦斯表示不服,毕竟过去的一年,无论是在俱乐部或者国家队,瓦格纳或许不是主力,但是只要出场就能贡献出超高的进球效率。
当然,落选世界杯的球星远远不止这些,以下球星正是由于各种原因,对于落选的结果不管是球员本人和球迷都早有预料:
状态:
莫拉塔 西班牙 25岁
本赛季:31场11球6助攻
贝莱林 西班牙 23岁
本赛季:35场2球3助攻
库尔扎瓦 法国 25岁
本赛季:20场2球1助攻
马夏尔 法国 22岁
本赛季:30场9球5助攻
塞梅多 葡萄牙 24岁
本赛季:首发17场
年龄:
胡安弗兰 西班牙 33岁
本赛季:17场1助攻
法布雷加斯 西班牙 31岁
本赛季:32场2球4助攻
伤病隐患:
哈维-马丁内斯 德国 29岁
本赛季:22场1球2助攻
大卫-路易斯 巴西 31岁
本赛季:10场1球
帕耶 法国 31岁
本赛季:31场6球13助攻
科曼 法国 21岁
本赛季:21场3球3助攻
场外因素:
本泽马 法国 30岁
本赛季:32场5球10助攻
所有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老司机带你看世界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